请不要拆穿 发表于 2024-3-4 20:09:38

阳泉压饼: 悠远的传说 不变的“嘎嘣脆”

“黄金饼,薄如纸,入口碎,嘎嘣脆。”在山城百姓的记忆里,压饼是阳泉地区独有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它默默伴随自己的生活很多年。据老一辈阳泉人回忆,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压饼鏊”。当夜幕降临,全家人围炉而坐,调一碗面糊,不一会儿就能做出香喷喷、金灿灿的压饼。  由于传统压饼制作工艺流传年代久远,分布范围较广,这种用特殊工艺制作的山城小吃真正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在我市的不少村镇,百姓们在农闲时节都有自制压饼的习俗,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压饼的传奇故事。  历史悠久 口味纯正        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娘子关,扼晋冀之咽喉,相传因唐王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兵在此镇守而得名。在娘子关地区,说起压饼的由来,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悠远的传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之后,派女儿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在某场战役中,娘子军被敌人包围在关内,被切断粮草供应。为了拥军御敌,当地村民拿出自家的粮食,用泉水调制面糊,烤制成便于储藏和运输的脆饼,供娘子军渡过难关。在村民的援助下,娘子军士气大振,守住了关口,而甘香可口的脆饼也流传下来,成为当地的有名小吃。  如今的娘子关已成为附近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娘中关村的不少农家小院开始对外营业,在经营农家饭菜的同时,也向来往游客售卖当地传统美食———压饼。  村中一家名为“万驿栈”的农家小院是一处典型的水上人家,院子不大,却生机盎然。小院主人韩雪柱告诉记者,娘子关压饼之所以闻名,因为所用的原料是水磨面,并且是用传统工艺压制而成的。  利用水磨磨面是娘子关地区特有的生产方式,在日常农业生产中,当地村民凿石成磨,砌木为轮,利用引聚的水流力量,推动磨盘转动磨面。据韩雪柱介绍,“水磨面”虽然产量低,但磨出的面口感好、色泽艳、原汁原味、细腻耐嚼,是制作压饼的最理想材料。  磨盘不远处的炉台前,女主人韩二嫂正在用当地传统工艺加工压饼。她手中的压饼鏊是直径20多厘米的两个大圆铁片,手柄有30多厘米长。制作压饼时,韩二嫂先将两片压饼鏊抹上少许植物油,舀上一勺调好的面糊,倒在其中一片上,然后将两片鏊压合,以炉台为支点进行翻转烘烤。约一分钟后,伴随着浓郁的谷香,黄灿灿、香喷喷的压饼新鲜出炉了。把饼放进嘴里咬一口,清脆的断裂声经口腔传至耳际,随着咀嚼时间的增加,“锁”在饼中的粮食香味儿在口中蔓延,让人回味无穷。  在娘子关地区,像韩雪柱家这样的压饼制作工艺已经有上百年历史。近年来,随着娘子关旅游业的繁荣,“娘子关压饼”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特色名片,受到各地游客的喜爱。  粗粮细做 助农增收        除了娘子关村的水上人家,在我市各农业县区,压饼都曾是百姓生活中常见的佐餐小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村镇抢抓机遇,纷纷推出自己的土特产品牌,而压饼制作也由上世纪的各家各户自产自用逐步发展为规模化生产,走进了超市,走上了宾馆饭店的餐桌。   位于我市与河北省交界的东回镇西回村是平定县的一个纯农业村,由于水土条件优越,当地的小杂粮产品成为了该村的特色农产品。近几年来,西回村坚持多样化发展小杂粮产业,延伸产业链,投资30余万元建成了纯手工压饼生产流水线,利用当地杂粮为原料,生产“嘎嘣脆”牌蔬菜杂粮压饼,在带动当地农民就业的同时,也为大家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径。  西回村的压饼生产车间是村中一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除了手工压饼机,车间里封口、包装等设备也一应俱全。工人们流水线作业,一天能生产6000多张蔬菜杂粮饼。  “俺们的‘嘎嘣脆’牌蔬菜杂粮饼好吃,翻转烘烤工序重要,配方也很关键。”车间负责人卢翠平指着生产线上制作压饼的面糊说,“这里面有花椒、胡萝卜、芝麻、黄豆等配料,可生产七八个品种的蔬菜型系列杂粮饼,口味各不相同。”据卢翠平介绍,他们生产的“嘎嘣脆”牌蔬菜杂粮饼每个月除了给饭店、超市送货,上门订购的客户也有不少,村里每年销售压饼的收入可达80多万元。  “杂粮一加工,利润就翻倍往上涨。”采访中,西回村村支书田计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杂粮市场价2.5元至3元,可以制作5包杂粮饼,依靠西回杂粮的品牌效应能卖到25元。谈起该村的压饼产业,田计罗说:“咱农民想增收,除了想办法多打粮,还得在粮食加工上多动脑筋。只要延伸产业链,丰富品种,扩大规模,小杂粮就能做成大产业。”  传承创新 享誉三晋  近几年,随着杂粮食品的流行,我市不少食品加工企业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压饼制作,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创新生产模式,把压饼这种传统面食文化发扬光大。   作为我市专业的食品加工企业,阳泉三来食品有限公司在传承传统压饼技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加工工艺,在生产原料中添加花生仁、芝麻、孜然粉、大葱、花椒、八角等调味料,推出谷物、调味、蔬菜3大系列6个品种的压饼产品,将传统压饼的口味和种类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在产品生产、检验过程实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每一批产品都要进行严格检验,确保每一张饼的大小、色泽符合标准。  为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三来公司借我市发展旅游产业的契机,确立了“借旅游之机,拓市场之路”的产品推广模式。利用“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向我市周边部分景区推广阳泉压饼,并通过网络营销模式,将阳泉压饼在网上挂牌销售,以此提升销量。  优质的产品特性,良好的市场运作,让“老妮儿”牌阳泉压饼声名鹊起。近几年,“老妮儿”牌阳泉压饼先后被省食品行业协会评为“山西名点”“山西十佳传统名饼”等称号,销售遍布全省。此外,公司先后与山东、上海、河北等地的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在省外成立压饼加工和分销机构,销售收入逐年递增。  “下一步,公司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制作工艺、增加产品种类,把压饼制作工艺传承发扬。希望这一传统美食在讲究粗粮养生的今天,能够走遍大江南北,成为阳泉一个响亮的美味品牌。”三来公司食品厂负责人麻晓峰说。 (李   琨)
http://www.yq.gov.cn/scfq/rwsc/yqtc/201506/t20150616_44243.shtml

九哥 发表于 2024-12-7 02:36:07

阳泉压饼: 悠远的传说 不变的“嘎嘣脆”

阳泉压饼,那可是山城里的老味道了,黄金般的颜色,薄得跟纸似的,一口咬下去,嘎嘣脆响,满口留香。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那么个压饼鏊,晚上全家人围一块儿,边聊天边做饼,那场景可温馨了。虽然说不清这压饼到底啥时候开始的,但它在咱们这儿,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纯正的口味。娘子关那地儿,也流传着不少关于压饼的传奇呢,每次吃压饼,都像是品味着一段段故事。

凶猛大叔 发表于 2024-12-7 02:41:31

阳泉压饼: 悠远的传说 不变的“嘎嘣脆”

阳泉压饼,那可是山城人心头的老味道了!黄金般的色泽,薄得跟纸似的,咬一口,嘎嘣脆响,满口留香。记得小时候,家里那“压饼鏊”可是宝贝,晚上一家人围一块,面糊一调,压饼一出,热腾腾的,香得很。娘子关那地儿,传说唐王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都爱这口。多少年过去了,压饼还是那味儿,纯正得很,真是让人忘不了啊!

90后强哥 发表于 2024-12-7 02:46:01

阳泉压饼: 悠远的传说 不变的“嘎嘣脆”

娘子关下的阳泉压饼,那可是承载着悠悠岁月的美味呀!每次咬下那“嘎嘣脆”,都像是和历史对了一次话。金黄薄脆的样子,就像是山城的记忆,刻在每个人心里。小时候,家家户户的压饼香,总是伴着夜晚的温暖。虽然现在制作技艺已经流传了很久,但那份纯正的味道一直没变。在娘子关这样的地方,压饼不仅仅是吃的,它还藏着故事,藏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呢!

时克 发表于 2025-1-30 15:41:03

阳泉压饼: 悠远的传说 不变的“嘎嘣脆”

阳泉压饼,那可是咱们山城的老味道了!薄如纸,脆得“嘎嘣”响,金黄诱人,一口下去,满嘴的香。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压饼鏊,晚上围一块儿,面糊一调,热乎乎、香喷喷的压饼就出炉了。娘子关那地界儿,还有平阳公主的传说呢,说这和压饼也有点渊源。不管啥时候,这纯正的口味,都是咱们心里头的念想,一口压饼,一口回忆,悠悠岁月,味儿不变!

牛小哥 发表于 2025-1-30 15:46:04

阳泉压饼: 悠远的传说 不变的“嘎嘣脆”

阳泉压饼,那可是咱们山城的老味道了!黄金般的色泽,薄得跟纸似的,咬一口,嘎嘣脆,满嘴的香。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压饼鏊,晚上围一块儿,面糊一调,压饼就出炉了。娘子关那边,还有压饼的传奇故事呢,说是平阳公主留下的。这压饼,历史悠久,口味纯正,真是吃不够的山城小吃!

知秋 发表于 2025-1-30 15:51:19

阳泉压饼: 悠远的传说 不变的“嘎嘣脆”

阳泉压饼,那“嘎嘣脆”的声音,就像是山城生活的背景音乐。黄金般的色泽,薄如纸张,入口即碎,满口留香。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的压饼鏊子,夜晚围炉做饼的温馨场景,真让人怀念。娘子关下的传奇故事,给这传统小吃添了几分神秘。虽然不知何时起源,但那份纯正口味,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农闲时节,亲手做几张压饼,那份满足,比啥都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阳泉压饼: 悠远的传说 不变的“嘎嘣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