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是一片山清水秀的热土;这里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高原之巅圣洁的净土……这里就是素有土乡明珠之称的南门峡镇。这里的树木葱茏,野花鲜艳,小草嫩绿,峰峦青翠,满山鸟语。这里沟壑溪流,水光山色,泉吟鸟鸣……自然的清幽和静谧,让生命在这里回归最初的宁静。 南门峡镇地处青藏高原,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0公里。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空气干洁,透明度好,云量少,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削弱较少,所以,太阳辐射光能资源较丰富。这就弥补了高寒的缺点,冬不冷夏不热。也因如此,这里的饮食文化也较别处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情。 麦穗拌汤 互助的饮食,各个村镇差不多,像是有名的“萱麻饼”、“狗浇尿”、洋芋酿皮……而独属于南门峡的,首推麦穗拌汤。秋天等到青稞成熟后,将新打的青稞煮熟,用祖传的石磨碾成麦穗状的条条,这是原材料。等到具体烹煮时,先将土豆块在少量油中翻炒,倒水滚开,放入青稞,滚成糊糊,等出锅时炝点葱花,舀入碗中,浇上辣油。特别是在天阴下雨,或是在寒冬腊月,吃一碗烫烫的麦穗拌汤,周身顿觉烘热,精神为之一振,不愧是一种极好的冬令食品。每当天冷时、身体不适时,南门峡人的胃就渴望拌汤,一碗拌汤喝下去,整个身体都轻快起来…… 中华饮食文化的底蕴是深厚的,而且是源远流长,堪称一绝。不管我们身置何处,都会有地方独特风味的享受。南门峡的麦穗拌汤也不例外,是南门峡饮食文化中的历史悠久的风景线。青稞的制作方法很多,每种吃法都让人叫绝。其实,青稞的加工是比较麻烦的,工序多,经过多次加工后,才能上餐桌。青稞初期加工时,要把青稞放在大锅里煮熟,等水汽遛得差不多了,成为麦色的膨胀起来的大颗粒青稞,这时就能吃了,青稞的清香味马上体现出来。那个时代,农户家里加工制作青稞时,特意给小孩炒点青稞麦粒,当小食品吃,孩子们高兴得会露出满足的笑容。青稞炒干后,要到磨房加工成面粉,进行储藏,供随时食用。那个时代,吃供应粮的也是供应青稞的,但一般不如农户自己加工的精细,煮出来的麦穗拌汤会有些发黑的感觉。但青稞的清香气味是不会改变的。 清香的麦穗拌汤扑鼻的香,盛上一碗,就着咸菜饱饱吃一顿,一天不会饿的。可谓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食享受,让你赞不绝口,赞美麦穗拌汤的清香,当家媳妇的高超技艺,将成为一顿永久的难忘美食大餐。 豆面搅团 “三大麻钱一骨朵蒜,尕磨里磨下的豆面,油泼辣子油泼蒜,辣辣地吃一顿搅团。”一首传统“花儿”里这样唱到。在过去,豆面搅团是南门峡人的家常便饭,如今则是截然相反,吃一顿豆面搅团形同过去过年吃水饺一般新鲜。现在,人们家里除了白面,就是大米,而且是精加工精制作的食品。长此以往,难免显得有些单调。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对过去的粗粮还是热衷,留恋不舍,不时地做上一顿。 有人说青海人不会吃,把好端端的面倒入锅中搅作一团,烧熟了,分明是浆糊,却硬要说成是饭,彻头彻尾的懒汉之举。怎么说呢,这话也不算错,搅成糊糊固然如此,要不怎么叫做“搅团”呢?但绝不是浆湖,亦非懒汉之举。做搅团有许多必不可少的工序,做好了,清爽可口,的确好吃,为人们所偏爱。当人们连着吃了几顿油腻食物,感到厌倦时,端起一盘清淡无比的“搅团”下肚,又是何种感受,恐怕到了这会儿,人们会赞不绝口。 做搅团有许多讲究,所用面粉必须是粗粮,在南门峡就是豆面,万不能用小麦面,否则,就会做成浆糊,正好应了前面的话。根据中医理论,黑豆性味甘、平、无毒。有活血、利水、祛风、清热解毒、滋养健血、补虚乌发的功能。豆乃肾之谷,黑色属水,水走肾,所以肾虚的人食用黑豆是有益处的。黑豆对年轻女性来说,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南门峡人最喜欢吃用豆面做成的“搅团”,黑豆面被视为上乘。做时,先在锅中倒入水,等烧开了加入少许精碱,一边搅和,一边将豆面均匀撒入,直到把面搅作一团,不沾锅底为适中,然后尽力搅拌,谨防面团藏在其中,再倒入适量的开水,盖上锅盖,用温火慢慢闷烧,让面全部熟透,再行搅拌,令其柔韧。至此,搅团就算做成了,舀入盘中,用勺背抹得薄而平滑。浇上陈年老醋、辣油、蒜泥,便可受用。吃起来光滑如鱼,酸辣可口,有一股淡淡的豆香味,萦绕口中,让人回味无穷;吃着盘中的,想着锅里的。也有人喜欢就着酸菜吃。还有人在吃搅团时,浇上用土豆丁和羊肉沫做的臊子,其味儿甚绝。 萝卜熬饭 上大学时,乘着寒假和朋友一起到了南门峡的一位同学家。晚饭时,同学母亲以一大碗萝卜熬饭飨客。那时正是寒冬腊月,热气冒三尺的萝卜熬饭一上桌,我和朋友便禁不住食指大动,每人舀了一大碗。喔!真好吃。因为家里刚宰的年猪,加了排骨煮的。而往年是中秋的时候才会吃的食物,据说是因为刚刚收割完,用萝卜熬饭好好开开胃,为腊月和新年的到来,做好肠胃的准备。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要赞美一番,喜欢美食的我又向主人探询,做这一味汤有什么秘诀。加多少水、煮多少时候,用文火、用武火?同学的母亲只是咧着嘴笑,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没什么,这种家常菜其实上不得台面的。”我有一点失望,难道说这其间还有什么家传的秘密不成?这时候,一向心直口快的同学开腔了,她说:“我来宣布这个秘诀吧!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 第二天下午回到自己家,我迫不及待想试一试同学说的秘诀。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当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萝卜需要拣上好的,用礤床儿擦成细长的条状,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试验结果,大成功。同学母亲的拿手菜不再是独门绝活。 从南门峡的萝卜熬饭,我联想到做文章。让自己的文字掷地有声,并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之有物,不令读者觉得淡而无味,也不是难事,少说废话,这就是奥妙处,和萝卜熬饭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脉相承。(作者:李卓玛) http://www.qinghai.gov.cn/dmqh/system/2014/03/02/01010444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