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打面是面食中的佳品,在福鼎比较出名的有磻溪桥头手打面、东源手打面。其中东源手打面2004年在参加宁德市庆国庆55周年烹饪大赛上获得金奖, “手打面”是面食中的佳品,在福鼎比较出名的有磻溪桥头手打面、东源手打面。其中东源手打面2004年在参加宁德市庆国庆55周年烹饪大赛上获得金奖,2008年11月荣获“福建名小吃”称号。 据介绍,面条起源于公元前1800多年前的汉魏。东汉刘熙《释名》一书对“饼”的解释中已提及“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饼类,按刘熙“随形而命之”的说法,“索饼”有可能是在“汤饼”的基础上发展成的早期面式。面条显然是由汤饼发展而成的。晋时,汤饼称“不托”,已有成细条状的了。唐时,面条仍称“不托”,但其品种多了一种“冷淘”,至宋朝才正式称为面条。 2002年10月中旬,中国考古学家在青海省的一个遗址中找到了距今约4000年的面条实物,国际上面条“发明权”之争宣告终结。而面条在福鼎已有很长的历史,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手擀面条已比较稀有,因而也更受推崇。 据说福鼎的多种手打面都是师出同门。在清末民初时期,福鼎磻溪与白琳交界处一户姓吴人家做担面生意。当时担挑到集镇路遥费时,遇到刮风下雨时面条不易存放,出现糊状,口感不佳。为了增加韧性,他进行了长时间的琢磨。有一年夏季台风季节他在家闲来无事,抓了一把未出售的生面在手上反复拿捏,不料越捏越匀越捏越有韧性。他从中得到启发,适量增加了碱、盐、鸡蛋清,掌握了一套用竹棍反复压制为主以形成一张薄片、再用刀切成细面条的工艺技术,真正达到 “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境界,效果极佳。后传到磻溪、白琳、管阳、点头、桐山等地,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进,利用新技术,各地在原有配方的基础上,借鉴前辈的经验,采取几十道纯手工工序的打压和工艺上的改进,形成了今天的“东源手打面”。加工好的“东源手打面”可以做成几十种口味独特的面食。 http://www.fuding.gov.cn/zjfd/mlfd/fdms/201906/t20190624_108620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