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麦、选面,发引面,烫面,拌面,混面……经过16道工艺流程后,一个层次分明、外酥里软、香气四溢的火烧出炉了。
曾经,这个油酥火烧让乾隆皇帝吃后龙颜大悦,颁发圣旨赐予牌匾,从此在达官贵人之间流传起了“来泰山必品范镇火烧”之说;曾经,这个火烧让多位官员为其留下词赋,赞叹其美味;现在,这个火烧成为很多在外打工的范镇人的谋生手艺,拥有着庞大的范镇火烧大军,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是大包小包地将这些火烧带回家让家人品尝。 名气:乾隆皇帝祭拜泰山首选祭品
清初年间,范镇油酥火烧的创始人徐畅曾在一财主家做面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将剩下的一些面叶撒上盐和面,和上油,和成面团,随手赶制成烧饼。经过烧烤后,发现烧饼口感十分美味,范镇油酥火烧由此诞生。随后经过几代人对火烧工艺的改进,范镇油酥火烧逐渐小有名气。
乾隆45年春,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泰安,要到泰山顶上烧香拜佛。为显示敬意,点名示意要泰山特产,而范镇油酥火烧就成为首选。
当时油酥火烧的第六代传人徐庭贵接到乾隆皇帝的圣旨后,为皇帝现场烤制了最好的火烧。祭拜完泰山后,乾隆皇帝亲口品尝了徐庭贵做的火烧,龙颜大悦,赞不绝口,随手题写了“徐家烧饼铺”字幅御赐给了徐庭贵。自此,范镇徐家油酥火烧名声大振,火烧生意达到鼎盛时期。
当时徐庭贵老祖宗就把乾隆皇帝御赐的字幅和圣旨保存起来,平时家人都得祭拜。而且因为老祖宗有些文化,他在总结徐家火烧秘方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写出了‘徐氏烧饼秘籍’,并立下了‘德不道不传艺,艺不道不上炉,序不道不出售’的祖训。[color=rgb(51,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