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第一家面包房是“得利面包房”,1903年由法国人开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包房进入北京,主要是为了服务外国人,一般老百姓对面包敬而远之,只称它为“洋馒头”。经历西风东渐,民国时期,更多面包房在北京出现了,东安市场、大栅栏,都有卖面包的地方;崇文门内大街东侧,更是相继出现华记、祥泰义等好几家面包房,但都没有形成气候。 对老北京人而言,面包真正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自义利面包店始。 义利面包店号称开业于1906年,那是开在上海而非北京——一位叫詹姆斯·尼尔的苏格兰厨师从英国乘邮轮抵达上海后,在上海开了这家面包店。而义利移师北京,是1951年的事了。很多生活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人都吃过义利的面包,尤其是果子面包,义利,几乎是那个时代的北京人对于面包的全部认知。 后来北京的西点品种变多了,蛋糕、布丁、饼干、气鼓、起酥、拿破仑……却没有一种胜过义利的果子面包,果子面包几乎一统老北京人的口味多年。读小学时学校组织春游,我常会带上一个果子面包。最有意思的是到中午野餐时,一班四十多个同学有一半带的都是果子面包,面包中那略酸的香味,飘散在春天的田野里,是那个时代最芬芳的气息。 那时候的果子面包一角五分钱一个,如今在超市里买,已经四五元钱了。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