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面,是山西民间最具智慧的粗细粮合一的面食品,既有白面的细腻口感,又有粗粮的营养,极具山西特色。720
在平遥,美食往往与节日、季节是相联系的。什么节日吃什么美食,什么季节吃什么美食,那是有讲究的。比如夏天时月,农活多,出汗多,䄻黍面吃多了,口干舌燥心火旺,就需要吃些清凉爽口的面食。白面缺乏,怎么办,平遥的婆姨们有的是办法。72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平遥百姓的碗中多以高粱面和玉米面为主,高粱面糊糊、高粱面鱼鱼、玉米面窝窝、玉米面煮疙瘩等等,吃得人烧心呕酸,见了就头疼。因此,男人们从地里劳作回来,看到吃食,常常埋怨:又是窝窝、咸菜,就不会有点儿新花样?女主人怼回去:你来做,谁家不是这样。说归说,女主人还是精心改善着手中的面团。包皮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作出来的。包皮面的出现,既解决了口感不好的问题,也解决了观感不好的问题,增加了人们的食欲。在那个时代,能吃上一顿包皮面就算改善伙食了。722
民间面食制作的主体是我们的奶奶们、妈妈们、姐姐妹妹们,她们在长期与大自然搏击的斗争中,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手中这一团面制作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种,让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即便是粗粮也吃得顺口,吃得高兴。她们改变形状,改变工具,改变制法,让我们的碗中有了花花样样的面食品种,才有了各种让人终生难忘的乡愁。[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