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吃成为一种符号--爆肚冯记

2024-4-1 23:02 来自 越夜越有神 发布 @ 小吃信息

每天来店里吃饭的顾客里,慕名而来的外地人和老北京差不多各占一半,这些老北京差不多都是店里的老顾客了。  爆肚冯的第四代传人冯秋生告诉记者。的确,对于那些想来感受北京文化,特别是饮食文化的外地游客来说,北京小吃有着无法替代的魅力。  小吃与北京文化  说到北京小吃的迷人之处,不少人认为北京小吃体现了民生化,胡同化,平民化。极富特色的豆汁儿、杂碎、卤煮、炒肝、爆肚等小吃,都是百姓的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从这些常见的小吃中能够看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就是百姓化很强。  若是追溯北京小吃的历史,可以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建都之时。发展至今,一些老北京小吃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同六和局。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  早年间这些种类丰富的小吃一大部分是穷苦人家解馋的吃食,也有一些精致的小吃是大户人家的消食食品。那时候,小吃基本上以小本经营居多,经营者多为小商贩。他们有些将摊子摆在集市庙会上,或者用肩挑车推沿街叫卖。在奇怪八绕的胡同中,在古朴的四合院门前,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长短交错,让人回味无穷,也衍生了许多令人回味的来源典故或逸闻趣事。  后来由于种种变迁,大量的小吃店铺受到冲击,甚至有些小吃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改革开放后,由于各方面的努力,一些小吃得到了回归和挽救,著名的小吃老字号也得以恢复,虽然有的给予了改良创新,但总的来说小吃还是没有改变。因此无论对老北京还是外地游客来说,可以在闲暇的时候,把小吃作为一种零食,既可以想象回味过去

免责声明:

本平台旨在开源共享精神,请勿发布敏感信息,任何违法信息我们将移交公安机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