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什刹海,就不能不说到这地界上的爆肚张。位于前海东沿17号的爆肚张,已有百十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薪火相传到第四代传人——张子安。
熟悉这里的老北京们大概还记得,在2008年11月前,房屋危改前的爆肚张:在紧靠马路牙子的高台阶上有座老屋旧宅,小门脸前烟熏火燎,唯有“东兴顺爆肚张”的金字招牌还能熠熠生辉。门店内只能摆下9张桌子,后厨内都容不下俩个人转身。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宽敞明亮的、绚丽多姿的,并令人惊羡不已的古屋新宅。屋顶上端灰瓦飞檐,前门脸为一水儿的朱漆色加描金镶嵌,房檐下有雕梁画栋的彩绘,门首中央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提写的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东兴顺爆肚张。门的两侧书写着金底绿字的抱柱楹联,也甚是抢眼。上联为:临海新荷千朵放,下联为:跨桥老店万人来。据悉,此乃顺城王府铁帽子王的后人爱新觉罗•金诚先生所书所题。
环顾在爆肚张的门前,不时会看到有南来北往、中外游人在此驻足摄影留念。一些推门而进的老食客,望着满屋满墙装裱一新的诗词和各路名人的墨宝,不免咋舌嗔道:总以为走错了店门,误进了书画社呢!每每此刻,不善言辞的爆肚张的第三、四代传人张耀兴、张子安父子俩总是满脸笑容地连连点头。唯有张耀兴性格开朗的老伴李淑琴拱手抱拳回应着:“这得感谢政府保留、扶持咱这小吃文化。这下好了,原来12平米的小店变成了78平米,桌子也能摆下18张了。”
早年间,爆肚张的创业人张全财在18岁的那一年,因逃荒孑然一身从山东老家来到什刹海一带,那时,他只想找个能挣钱养活自己的差事。开始,他在街面上为棺材铺抬杠,后来结识了一对住在银锭桥西卖爆肚的张姓老夫妻。那二老每天推着独